“十二五”中国机械工业重点任务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施“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率先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发展从事系统集成和设备成套的集成商,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推进精益生产;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老设备的维修、改造服务,培育再制造产业;推广工程机械企业融资租赁模式和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别的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对于模具制造业来说,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要推进节能降耗减排,由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重点在于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鼓励废弃陈旧物资再利用;整合区域内(市、省以及省际间)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基础工艺中心。
积极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层次地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的提升各类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各环节,着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层次地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选择一批重要装备为示范,积极应用嵌入式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使这些装备的功能和性能大幅度提升。同时在企业大力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制作的完整过程智能化、管理网络化。
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表示,要支持行业中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别的企业,鼓励优势互补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重组和一体化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优势企业境外并购;鼓励业内科贸型央企兼并重组制造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加大中央企业的重组调整力度,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兼并重组;大力推行专业化重组,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高度重视我国国防工业、能源工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等重点领域所需的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努力填补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空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装备自主化,助推我国机械产品结构升级。
着力解决我国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进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的发展,摆脱高档、关键基础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满足主机及设备成套发展的需要,有力支撑重大成套装备及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化。
充分认识我国机械工业低端产能严重超过标准的危害性,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抑制盲目发展势头,淘汰落后产能,把有限的资源引导和集中配置到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上。
警惕部分高端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防止出现过度重复建设,避免因区域产能结构趋同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从宏观角度加强协调,保持总量供需平衡。
集中力量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地布局,创新重大专项运行机制,突破“高档数字控制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重大专项的关键技术,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以在产品中嵌入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积极发展数字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以电子专用设备、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等产品为重点,建立数字化产品开发的技术平台,突破产品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在充分发挥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机构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机械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布局,形成覆盖机械工业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行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架,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的发挥各自优势的、相互协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体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完善科研设施,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利用现有基础,特别是已改制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分离、重组或新建一批从事产业共性研发技术和转化的公益性研究机构。针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前沿性技术、关键基础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弱化,基础共性技术和源头创新技术的载体缺失的问题,充分的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作用,采取比较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投入,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满足机械工业自主创新的需要。
加快制(修)订机械产品技术标准,提高通用型标准水平,发展个性化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跟踪国际先进的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热情参加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扩大国际标准工作中的话语权,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教育培训、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提升企业产品研究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机械工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使用自主创新的国产装备,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奖励机制。
大力推进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新形式。
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为契机,积极引导机械企业未来的发展新兴起的产业装备,促进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培育机械制造领域的新兴产业。
选择影响面广、带动性强的高端装备为主攻方向,在国家专项基金支持下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典型高端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实施重点装备应用示范工程,为国产高端装备突破“首台套”门槛、进入市场提供机会和展示舞台。
支持机械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和支持机械制造企业所开展的服务业务面向社会并逐步社会化,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区域规划和区域合作,按照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设服务业设施和协同开展现代制造服务活动。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行业分割,全力发展工程承包和设备成套服务,促进产需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制造领域与应用领域合作发展,努力掌握各类重点用户工程的关键工艺流程和设计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设备设计主动权,提高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更好地使用户得到满足需求。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鉴于具有垄断地位的用户涉足产品生产制造领域,自设第二制造体系的做法不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容易形成垄断行业设施采购的高进入壁垒,不利于激发社会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因此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向其发出明确的限制信号。
探索建立机械工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特色专业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等长期资金市场上市融资。加大对重点基础性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领域,发展一批“专、精、特”的配套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各类中小企业的研发技术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建设面向全社会的技术服务体系。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鼓励社会资产金额的投入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公司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上的支持平台;整合科研资源,强化政策激励,明显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统筹规划各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避免同质性重复建设,促进机械工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全力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加强行业预警,抑制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开发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激励政策,对购买高效率节约能源降耗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适当补贴,刺激相关装备的发展。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深化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严控“两高一资”,为淘汰落后设备、推广先进设备创造与利的市场环境。
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再制造工程,构建节本增效、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制造模式。选择典型地区和行业,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示范试点。
建立健全科技、统计、信息等支撑体系。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逐步建立温室气体监测统计、气候变化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
大力培养和鼓励引进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高等院校机械专业细分学科建设,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机械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增加机械工业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储备。鼓励提升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的待遇水平,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加强规划实施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部门会商协调制度,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机械工业有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组织落实依托工程,促进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打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隔界限,增强工业部门协调管理能力。罗百辉认为,行业协会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情况和诉求,为政府部门改进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相关依据;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支持其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发挥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反补贴和涉外诉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行业协会要积极为会员单位服务,帮企业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带领企业开拓市场,参与公平的国际竞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京ICP证05014867 公安备案:1101053583